剑桥硕士转行动物园饲养员追求个人热爱与工作实践的结合
马雅是一名2000年出生的南京女孩,她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获得本科学位后,又在剑桥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2024年2月,她放弃了生物医药企业的工作,入职上海动物园,成为一名饲养员。她的工作经历包括在食草动物队、灵长队和食肉队轮岗,照顾过大象、河马、犀牛、金丝猴、黑叶猴、狒狒、环尾狐猴、老虎、豹子、猞猁、狐狸、狼、小熊猫等多种动物。
面对网友的质疑,马雅表示这份工作让她感到满足。尽管每天要接受笼舍的各种气味并做一些体力活,但她并不介意,反而乐在其中。她选择饲养员工作的原因是希望与动物直接接触,并亲眼看到工作的效果。对于有人认为动物园是“铁饭碗”的观点,马雅坦言稳定并不是她特别考虑的因素,但工资待遇是可以接受的,最重要的是她想从事与动物相关的工作。
马雅从南京外国语学校毕业后,前往英国学习生物科学,后来在剑桥大学攻读兽医科学专业,研究狗的骨肉瘤。回国后,她在一家生物企业短暂工作过,但发现这份工作与她的兴趣不符。于是,当她看到上海动物园招聘启事后便决定应聘。进入上海动物园后,她先负责大象的喂养,之后轮岗照顾了多种动物。工作中她经常有新的发现,比如观察到小熊猫用头而不是手去掏盒子的行为。这些经历让她对动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马雅还提到,动物园的工作使她的身体变得更健康。她希望未来能在做好日常饲养工作的同时,进行更多科研项目,如动物营养学和疾病治疗的研究,并参与科普宣传和对外交流活动。她的父母非常支持她的选择,在今年春节时,马雅第一次留守岗位没有回家过年,父母也表示理解和支持。
近年来,上海动物园吸引了许多来自名校的毕业生。园长裴恩乐介绍,如今的饲养员职责不仅限于打扫笼舍,还包括参与动物保护研究、做科研课题等。这种变化反映了新时代职业选择的变迁,年轻人越来越重视个人兴趣和价值实现。教育不应仅仅是为了制造“标准化精英”,而应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能主动选择人生的个体。社会对多元价值的包容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敢于追求自己热爱的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