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模安可

生活知识 2023-11-22 02:16:03
导读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国模安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1、(一)晋文公——有仇必报、恩怨分明、...
2023-11-22 02:16:03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国模安可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一)晋文公——有仇必报、恩怨分明、顾全大局

2、为何晋国要联合秦国对郑国大举进攻呢?其根源是:复仇与争霸。而“复仇”只是战争的借口,“争霸”才是实质。而“复仇”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是因为,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帮助楚国(《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役之三月,郑伯如楚致其师”)。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大夫子人九到晋国请罪求和。甚至在公元前632年五月,“晋侯及郑伯盟于衡雍”。但是,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晋文公对郑国的势利以及“骑墙”行为深为不满,再加上自己称霸的需要,以“复仇”为借口再好不过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晋文公的确是有仇必报,恩怨分明。

3、其次,他又非常顾全大局。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公子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献公次子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卸芮的意见,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晋河以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原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在这件事上,秦国对晋国有恩。而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位后,对割让土地之事非常后悔,就派大臣丕郑赴秦国,以先君之地不得擅许为由食言。这就是原文中“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指秦穆公,“许君焦、瑕”则指公元前651年夷吾答应予秦河东之地一事。晋国的出尔反尔,使两国之间的关系从此出现了裂痕。而今,秦国又废弃与自己的盟约而与郑国结盟,面对两国之间的恩恩怨怨,在子犯力谏攻打晋军时,晋文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由此可见,晋文公还是念着秦国对本国的恩情,可谓恩怨分明。而他在情急之下,仍能从两国的关系出发,考虑到“仁”、“知”、“武”等方面,真的是一个非常理智的国君。

4、(二)秦穆公——行事谨慎、重利轻义、意志不坚

5、晋国攻打郑国,本来与秦国无关。秦国之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而在这两个原因之中,又以后者为重。理由有:其一,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而两军的驻扎地也值得我们注意。原文说,“晋军函陵,秦军氾南”,秦军的驻扎地氾南,比晋军的驻扎地函陵更接近郑国。由此可见,秦穆公并非真心实意地帮助晋国攻打郑国,而是伺机而动,“进水楼台先得月”,万一郑国有什么风吹草动,都可依据自己的有利位置,采取适当的对策。其二,文章末尾说“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为何秦郑既然都已结盟,秦国只要遵守与郑国的约定,不帮助晋国攻打郑国就可以了。但秦穆公为何还要派朝中的杞子、逢孙、杨孙三员大将驻守在郑国呢?按照传统的理解方式,是说这样能帮助郑国对抗晋国,从而使得晋国不敢轻举妄动。这只是浅显的表面理解,从更深层次而言,这是秦穆公的“小算盘”,为了自己的国家利益,他不惜冒着得罪晋国的风险,放弃了与晋国一同攻打郑国的初衷,使得郑国的压力有所减小。而在与郑国结盟之后,他未免节外生枝,再生变故,就派三员大将留在离郑国最近的地方,若生出什么意外,也不至于使自己陷入被动的境地。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秦穆公,实乃谨慎者也。凡事三思而后行,以国家利益为重,总是为自己留有后路。

6、而说他重利轻义、意志不坚,又是显而易见的。本来秦穆公作出决策,欲与晋文公共进退,联手对付郑国的,可是,在剑拔弩张的关键时刻,在听了烛之武的一番“利害之语”后,再三衡量利益得失,决定放弃与晋国的联合,转而与原来的“对手”郑国结盟,这不能不说他重利轻义、意志不坚。

7、(三)郑文公——无政治远见、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懂得领导艺术

8、公元前637年,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礼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由于郑文公缺乏政治远见,重耳过郑时,未以礼相待,导致晋国后来的记恨,同时也给了晋国攻打自己的理由。

9、在看到郑文公缺乏政治远见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他还是能够知错就改,同时善于纳谏,颇具领导艺术。在兵临城下、战争一触即发的危机情况之下,整个郑国摇摇欲坠。这时,佚之狐进谏说:“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郑文公采纳了他的谏言。面对烛之武的满腹牢骚,他能主动检讨自己之前的“过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这使得一个善于检讨自己的君王形象跃然纸上,同时烛之武也无话可说。在此基础上,郑文公采用“激将法”: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此来进一步达到让烛之武心甘情愿担任使者的角色。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