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境界有哪四个境界 人生的境界
大家好,我是小典,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人生的境界有哪四个境界,人生的境界,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1、知自己知,知自己不知,有自知之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区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种类型,并依照人生境界的差别,来论释他所理解的人生意义或人生价值。
2、 “自然境界”是人生境界中一种层次最低的境界。
3、冯友兰认为。
4、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其行为特征是“顺才”和“顺习”。
5、冯友兰所说的“才”是人的生物学意义的“性”。
6、这样的“顺才而行”,亦即是所谓“率性而行”。
7、这样的生活行为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8、这样的生活完全是一种自然的、生物学意义上的生活。
9、冯友兰所说的“习”,是指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社会的生活习俗。
10、“顺习而行”,是依照个人习惯和社会习俗生活,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的主动安排,而是“照例行事”。
11、所以冯友兰认为,“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都表明在这种境界中生活的人,对自身的生活和行为没有了解。
12、人生对于这种“顺才而行”和“顺习而行”的人来说,是一片混沌。
13、由于这种人对于自己生活的性质完全没有了解,他们虽然也有自己的人生,但人生对他们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14、 由于冯友兰将人生境界归之于人对于人生的“觉解”,所以在冯友兰看来,对于人生是一片混沌的人,并不仅指那些生活在尚未开化的社会中的人,也不限于那些从事简单工作的人。
15、在工业社会中,在学术工作者和艺术家中间,在道德事功方面都取得卓越成就的人中,也可能有只具备“自然境界”的人。
16、因为这些人中,有的人的行为和生活,也只是“行乎其所不得不行,止乎其所不得不止”。
17、他们对于自己的生活也是“莫知其然而然”。
18、他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中,他们虽然在事功方面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但他们对于自身的生活和行为并没有自觉地了解,故他们的人生境界仍只能是“自然境界”。
19、冯友兰认定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从事比较复杂的社会劳动的人仍可能只具备“自然境界”,是要进一步凸现人生境界只能决定于人对人生的“觉解”,人对人生的“觉解”决定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0、 “功利境界”在人生境界中高于“自然境界”。
21、在冯友兰看来,“功利境界”区别于“自然境界”的地方,在于生活在这种境界中的人,对自己的行为已有了清楚地了解。
22、但这种了解限于通过自己“心灵的计划”和自觉的行为来谋求自身的利益。
23、所以“为利”是生活在“功利境界”中的人的行为特征。
24、“为利”即是自私。
25、一般而言,动物的行为都有“为利”的特征。
26、但不能说“为利”即具有“功利境界”。
27、动物的“为利”常常是一种本能,而非自觉地“为利”,动物不知道通过自己的行为来为自己谋利。
28、一个生活在“自然境界”中的人,也会有为了自己的利益的行为,但这种人的人生境界之所以是“自然境界”,就因为他对于自己的行为和自身利益的关系并没有清楚地“觉解”。
29、冯友兰认为,一个人在生活中,可以消极地“为我”,也可以积极地“为我”,不论其行为的方式有何区别,但目的都在“为我”或说“为利”。
30、有的人积极地“为我”,其结果也可能使他人得利,他们的行为可能是“功在天下,利在万世”,他们自己也可能是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但就其人生境界而言,仍然只能是“功利境界”。
31、 “道德境界”是冯友兰认定的一种较高的精神境界。
32、“在此种境界中底人,对于人之性已有觉解。
33、他了解人之性是涵蕴有社会底”。
3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4卷,第499页。
35、)人性即人的社会性。
36、社会性既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又表现为人与社会的关系。
37、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处于同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中,必然具有自己的“位分”,前者冯友兰谓之“人伦”,后者冯友兰谓之“职”。
38、人们依照“伦”“职”的标准,规范自己的行为,便是“尽伦尽职”;“尽伦尽职”的行为便是道德的行为。
39、因此,冯友兰把“道德境界”的特征概括为“行义”,“行义”即是“为公”。
40、“为利”是“为我”,目的在“占有”,重“取”;“为公”是“利他”,目的在“贡献”,重“与”。
41、冯友兰认为具有道德境界的人,即使是“取”,目的也在于“与”。
42、 “天地境界”不同于“道德境界”,这种境界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43、具有这种境界的人,不仅了解人在社会中的“伦”“职”,而且了解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人的行为已不是停留在“行义”,而是“事天”。
44、“事天”是以“知天”为前提的,因此,具有“天地境界”的人,对于宇宙人生已有完全的了解,这种了解是对宇宙人生的最终的觉解。
45、因此,“天地境界”可以使人的生活获得最大的意义,使人生具有最高价值。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